中国造船业订单已排到 2029 年 外贸企业能抓住哪些出口机遇?
ALice
随着全球海运需求回暖、集装箱船与能源船舶采购量激增,中国造船业正迎来 “订单排期至 2029 年” 的爆发周期。这一现象不仅印证了中国船厂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——2025 年前四个月新订船吨位占全球 64.3%,未完成订单积压规模居全球首位,更给上下游外贸产业链打开了长期、稳定的出口窗口。本文将从造船业订单现状切入,拆解外贸企业可把握的机遇与落地策略。
一、造船订单背后的核心数据与趋势
中国造船业的 “订单荒” 并非短期偶然,而是全球供应链重构与行业需求升级的共同结果。从数据与产业动态来看,这一趋势将为外贸企业创造持续 3-5 年的红利期。
1.全球领先的订单规模与排期
根据行业权威数据平台(艾股网、DataTrack)披露,2025 年 1-4 月中国造船企业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占全球总量的 64.3%,远超韩国(22.1%)与日本(11.6%);截至 2025 年 5 月,中国主要船厂(如中国船舶集团、中远海运重工)的未完成订单(order backlog)已排至 2029 年,部分高端船舶(如 LNG 船)订单甚至排至 2030 年。
2.订单结构凸显 “高端化、能源化” 特征
与此前以普通货船为主的订单结构不同,当前中国船厂的订单中,大型集装箱船、液化天然气(LNG)运输船、绿色能源动力船占比超 70%(来源:Reuters)。这类船舶对技术门槛、配套设备的要求更高,也为外贸企业提供了 “高附加值” 出口机会,而非传统低利润的零部件供应。
3.订单背后的供应链需求信号
船厂订单排至 2029 年,本质上意味着其上游供应链需求将 “长期锁定”:一方面,钢材、船用管件、电机等基础零部件需持续供应;另一方面,减排装置、智能导航系统等高端设备的缺口将扩大;同时,船舶设计、船员生活设施配套等 “服务型出口” 需求也将同步增长。
二、外贸企业可捕捉的三大出口机遇
基于造船业的订单规模与结构特征,外贸企业无需局限于 “卖零件” 的传统思路,可从供应链配套、设备服务、下游贸易服务三个维度切入,挖掘差异化机会。
1.供应链配套出口:锁定基础与高端双重需求
造船业的长期订单为供应链企业提供了 “稳定订单源”,外贸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细分领域:
基础零部件出口:聚焦钢材(尤其是高强度船用钢)、船用管件(阀门、管道接头)、仪器仪表(压力传感器、导航罗盘)等,这类产品需求刚性,且中国供应链在成本与产能上具备全球竞争力;
配套设施出口:针对船舶内装需求,出口船员生活家具(防腐座椅、储物柜)、卫浴设备(防渗漏马桶、节水龙头)、通风系统等,这类产品虽单价不高,但订单周期长、复购稳定;
设计与软件服务出口:为船厂提供船舶结构设计方案、航行模拟软件、设备监控系统等 “无形产品”,尤其适合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外贸企业,利润空间比实体产品高 30%-50%。

2. 船用设备与服务出口:瞄准高端化、绿色化趋势
随着 LNG 船、绿色能源船订单占比提升,“高端设备 + 服务” 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:
绿色设备出口:聚焦船舶减排装置(脱硫塔、碳捕捉设备)、节能动力系统(双燃料发动机配件、锂电池储能模块),这类产品符合全球 “碳中和” 政策导向,需求年增速超 25%;
智能设备出口:推广船用 5G 通讯模块、智能监控摄像头、自动驾驶辅助系统,帮助船舶提升航行安全性与效率,当前全球主流船厂均在推进船舶 “智能化改造”;
维修与翻新服务出口:针对已交付船舶的后期维护需求,提供设备检修(如发动机保养)、船体翻新(防腐蚀涂层更换)等服务,可通过与海外港口合作建立服务站点,实现 “产品 + 服务” 联动。
3.下游贸易服务出口:挖掘 “长期订单” 的衍生需求
船舶订单周期长(通常 3-5 年)、分阶段付款的特点,让相关企业对 “海外市场推广” 需求迫切,外贸企业可转型 “服务提供商”:
多语言网站与 SEO 服务:为船厂、供应链企业搭建英文、韩语、西班牙语等多语言官网,优化 “China shipyard parts supplier”“LNG ship equipment export” 等关键词,帮助其触达海外船东与采购商;
广告与品牌建设服务:为船用配件出口商在 LinkedIn、Facebook 投放定向广告,锁定欧美、东南亚的船舶采购决策人群,同时提供海外展会参展方案(如德国汉堡海事展、新加坡国际船舶展),助力企业建立国际品牌认知;
跨境支付与物流咨询服务:针对船舶订单 “大额、分阶段付款” 的特点,为中小供应链企业提供跨境结算方案(如信用证贴现、外汇避险),或联合物流企业设计 “零部件多批次、准时达” 的运输方案,赚取服务佣金。
三、外贸企业的布局策略: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四大关键
抓住造船业机遇的核心,在于 “让目标客户找到你、信任你”,外贸企业需从流量获取、品牌权威、运营优化、政策跟踪四个方面入手,构建竞争力。
1.精准定位关键词与市场:让海外买家 “搜得到”
关键词策略:围绕 “中国造船供应链” 核心,优化英文关键词,如 “China shipbuilding orders backlog 2029”“shipyard supply chain export parts China”“LNG ship green equipment supplier” 等,同时在网站内容中加入 “订单排期至 2029 年”“配套 XX 船厂” 等差异化信息,提升搜索排名;
市场聚焦:优先布局与中国造船业合作密切的地区,如东南亚(印尼、马来西亚船厂配件需求)、欧洲(德国、挪威绿色船舶设备采购)、中东(LNG 运输船维护服务),避免盲目覆盖全球市场。
2.建立品牌权威:通过内容与合作 “赢信任”
行业内容输出:撰写英文行业文章(如《2025-2029 年全球造船供应链需求预测》《LNG 船配件出口的质量标准》),投放至海外船舶行业媒体(如《Maritime Reporter》《Ship & Boat International》),同时在企业官网开设 “行业资讯” 专栏,提升域名权威度(DA/DR);
合作背书:与国内主流船厂(如中国船舶集团)签订 “配套供应商” 协议,在官网展示合作案例;或加入国际船舶行业协会(如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协会),获取行业认证,增强海外买家信任。
3.优化网站与投放:提升 “转化效率”
网站结构优化:建设英文官网时,单独开设 “Shipbuilding Parts & Export Solutions” 专题页面,按 “基础零部件”“绿色设备”“服务出口” 分类展示产品,同时加入 “船厂合作案例”“质量认证证书” 板块;
社交媒体投放:在 LinkedIn 定向投放船厂采购经理、海外船东人群,广告素材突出 “订单排至 2029 年”“稳定供应能力” 等卖点;在 Facebook 创建 “中国造船供应链” 主题页面,分享行业动态与产品案例,吸引潜在客户关注。
4.跟踪政策与行业动态:规避风险、借势营销
政策风险预警:密切关注全球贸易政策变化,如美国拟对中国建造船舶征收港口费用(来源:南华早报)、欧盟船舶碳关税政策等,及时调整出口策略(如通过东南亚中转规避关税);
借势内容营销:针对行业热点(如 “中国造船订单全球占比超 60%”),撰写《中国造船业红利下,外贸企业如何把握配件出口机遇》等文章,在海外媒体发布,同时在官网更新相关解读,提升品牌专业性。

四、总结
中国造船业订单排至 2029 年,不仅是 “中国制造” 实力的体现,更给外贸企业提供了一个 “长期、高价值、低竞争” 的出口赛道。从供应链配套到设备服务,从实体产品到贸易服务,每一个环节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—— 无需追求 “大而全”,只要精准切入某一细分领域,做好 “流量获取 + 信任构建”,就能在这场行业红利中实现差异化增长。
对于正在寻找新增长点的外贸企业而言,紧抓 “造船产业链出口” 这一趋势,既是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 “避风港”,也是打开高附加值市场的 “金钥匙”。
上一篇: 外贸新机遇东南亚市场成出口企业新选择
下一篇: 为什么内容更新频繁但流量反而下降?

豫公网安备 50010702500968号